1990年,保定38军某部的政治部接待室迎来了一位满脸风尘的老人。他步履蹒跚,显得有些疲惫,手里紧握着一本书。原来,他是为儿子参军未能选上而来求助的。当工作人员听闻老人寻求帮助的原因时,心中充满疑惑。不料,老人却从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小学课本,翻到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《最可爱的人》,指着文中的文字说道:“你们看,这些烈士里有我。”这话让人不禁好奇,烈士怎么还活着?这位“活烈士”的身份究竟是什么,他又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呢?
眼前的老人,头发已经花白,衣着朴素,面庞瘦削,看上去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。他的名字叫李玉安,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员,光荣的志愿军战士。
李玉安生于1924年,出生在河南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。从小他便经历了生活的困苦,父母辛劳,生活贫困,但他一直怀抱着改变命运的希望。1940年,他年仅16岁,便独自一人北上前往东北,开始做艰苦的劳动工作。
展开剩余75%经过几年艰辛的打拼,李玉安意识到只有改变自己的命运,才能改变生活。他决定参军,投身革命。1946年,他终于穿上了军装。李玉安深知,只有通过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奋斗,才能实现自己的未来,脱离贫困。他始终不畏艰难,不怕牺牲,在战斗中拼劲十足,屡立战功。
在四平战役中,李玉安英勇作战,荣立一等功;在辽西会战中,他以惊人的锐气立下赫赫战功;接下来的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关键战斗中,他也总是冲锋在前,屡屡立下战功。经过多次战斗,李玉安已经成为部队的骁勇战士,总共立下了10次战功,堪称战场上的铁血猛士。
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,李玉安并未离开军队。1950年6月,朝鲜战争爆发,李玉安带领部队奔赴前线,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。1950年10月,他随部队到达鸭绿江,正式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12师335团3连的副班长。
1950年11月30日,松骨峰阻击战爆发。松骨峰是朝鲜价川至平壤的交通要道,具有战略意义。美军欲通过此地南下,而志愿军的任务则是截击美军,确保战略胜利。李玉安所在的335团1营3连便被命令抢占松骨峰高地,为阻击美军做好准备。
清晨6时30分,天刚亮,3连便抢占了松骨峰北侧的高地,准备迎接敌人。然而,美军的反应极其迅速,几乎是在志愿军占领高地的同时,美军的坦克、飞机、步兵已逼近。面对这股强大的敌军,3连的战士们毫不畏惧,奋勇抵抗。
志愿军战士们用坚强的意志抵挡住美军猛烈的炮火和坦克攻击,在敌人的飞机和大炮压制下,他们凭借手中的步枪、机枪和手榴弹,与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。面对无数的死亡威胁,3连的战士们毫不退缩,誓死守住阵地。李玉安和战友们奋勇杀敌,即使弹药消耗殆尽,依然坚守阵地,用刺刀、石块与敌人拼杀。
此战持续了数个小时,美军的反扑几乎没有停止过。尽管面临极其惨烈的战斗,李玉安和他的战友们仍然没有放弃,他们誓死保卫松骨峰。敌人五次进攻都被成功阻击,志愿军损失了近百人,但成功消灭了超过600名美军。
战斗结束后,作家魏巍随部队到达松骨峰,亲眼见证了这场血战的惨烈。他深受触动,含泪写下了著名的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,李玉安的名字赫然在其中,成为万众敬仰的烈士。
然而,事实上,李玉安并未在这场战斗中牺牲。由于头部受伤,胸部被子弹击中,他失去了知觉。战友们看到他血肉模糊,以为他已经牺牲。当李玉安醒来时,发现阵地上只剩下了他一人,拼尽全力爬行,最终被朝鲜人民军的司号员救起。
李玉安被送往多个医院治疗,伤势极为严重,那颗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,留下了深深的伤疤,头部的创伤也让他终生受困。1952年,李玉安转业到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,开始了平凡的工人生活。尽管生活贫困,他始终严于律己,在任何岗位上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公正无私,克己奉公。
1960年,李玉安才偶然看到了魏巍写的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,其中提到了他。当时他依旧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了“烈士”,直到后来和老战友重逢,才知道自己已被铭刻在历史中。
即使他成了赫赫有名的烈士,李玉安却依然保持低调。他认为,自己无法接受这份荣誉,因为许多同胞战友早已牺牲。他从未忘记自己只是代表了他们的英勇与牺牲。面对孩子们的提问,他始终选择沉默,认为自己的英雄事迹属于所有战友,而非自己一个人。
李玉安这一生,始终秉持着为人民、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。他不愿麻烦别人,不贪图任何荣誉。即便在晚年,他依然为家乡修路奔波,不求回报。每当国家有邀请他参与的活动,他都会节俭至极,从不浪费一分一毫。
直到1994年,李玉安受邀前往北京观礼,亲眼目睹祖国强大的军队走过。他的眼中充满了泪水,那是他一生的梦想:祖国强大,人民幸福。
然而,1997年1月10日,这位从生死边缘归来的英雄永远离开了人世,但他不屈不挠、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永远镌刻在每个志愿军战士的心中,永不磨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速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